bbbbbbbb
談課綱 小野:很幹!愚蠢政府 把學生當呆子
民報作者記者蔡育豪/台北專訪 | 民報 – 2015年8月4日 上午8:31
「我心裡很幹,課綱黑箱作業又改得太明顯,擺明把學生當呆子,問題是現在的孩子不是呆子,他外籍英文家教老師們的受教權是要被保護的,不是你給孩子什麼,他們都要收。學生的抗爭是有意義的,他們花錢到學校求知,不是來學習錯誤的知識。政府這件事做得太愚蠢了。」作家小野,難得說了重話。
小野的兒子李中導演也說,學生反課綱這個行為本身的意義大過行動的結果,只是希望不再有學生受傷或死亡,人命是超過一切的。有獨立的思考是好事,就像埃及的茉莉花革命,影響了全球,台灣的太陽花學運影響了香港。換作當年我是高中生,是沒有勇氣站出來的,這一代的高中生是勇敢的。
小野與李中父子,其實是要對談今外籍英文家教老師年電影的展望,但一提到課綱問題,二人就先表白自己的想法。
李中念完政大社會系後,決定遠赴美國求學,報考哥倫比亞大學電影製作系。大半輩子從事電影工作的父親小野沒有給太多的想法,小野對兒女的教育一向抱持著「放任」的態度,女兒要休學,他馬上說好。兒子不想上課,他就帶到郊外走走,認識大自然。從保守的師大體系畢業的小野,竟是如此的開明,原因竟是父親從小用嚴格的、負面的標準來教育小野,小野不想用同樣的標準複製到下一代。
小野總是用正面、肯定的態度和言語鼓勵兒女。
李中說,我做任何事,父親總是說「很好,很棒外籍英文家教老師」,雖然有點敷衍,但我感受到的是愛與信任。
李中在拍攝電影「青田街一號」期間,小野從沒到過拍片現場探班,小野說,我去了他就變成「小野的兒子」,我不去他就是電影的導演。
「青田街一號」是李中返台後編導的第一部電影,大膽的黑色靈異幽默劇外籍英文家教老師本,是台灣電影從沒有碰過的題材,「有鬼卻不可怕,有殺手卻不血腥」李中說,我希望觀眾看到的是「善念與惡念」。
寫了數十年的劇本,做了數十部電影製作人、編外籍英文家教老師劇,就是沒當過導演,小野看著兒子入行就當導演,難免也眼紅心癢。小野說,如果有機會,我也想當導演,劇本一定是結合性與暴力,讓大家跌破眼鏡,知道我不是只會寫親子文章。
也許這個想法太勁爆了,李中反而說未來最希望能拍父親早年寫過的童話小品,改編成動畫,一定會賣座。
父子二人的對談,不時的互相搶話、互揭糗事,小野回憶到替高二的李中買過保險套,二人開心大笑不已,或像父子也像朋友。
「父親給我最大的資產就是他的個性正直與他的朋友們,這些遠比金錢重要」李中說。
小野則說「李中的心靈很自由,擺脫我,沒有被我的框架限制住,不用我操心」,這是他給我最好的禮物。幫父母紓壓 少輔院生露一手
中時電子報作者蔡依珍╱桃園報導 | 中時電子報 – 2015年8月4日 上午5:50
推薦
中國時報【蔡依珍╱桃園報導】
桃園少輔院7月首度與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合作,推出2個月的「養生保健足體紓壓師專班」課程,3日選在父親節前夕舉辦「期中測驗」16位感化少年親自幫父母按摩紓壓,精湛手藝獲得好評,小黑的父親看到曾誤觸法網的愛子學得一技之長,感動說道:「人生首個也是最棒的父親節禮物!」
桃竹苗分署今年首度與桃園少年輔育院合作,斥資35萬元提供師資、耗材與設備,在7月起舉辦為期2個月的「養生保健足體紓壓師專班」,授課老師李宇晴笑說,剛開始授課時「好像欠他們幾百萬」,16位院生都義興闌珊,但越學越有興趣,不但會主動詢問各穴位的影響,下課時間也會互相按摩切磋,就算手磨破皮也不覺苦,還會頻頻注意客戶感受,用心度遠超過業界師傅。
昨趁父親節前夕,院方邀請親屬來為16位院生驗收1個月來的學習成果,16歲的小黑因就讀高一時,與未滿14歲的小女友偷嚐禁果,遭法院裁定接受感化教育,年初進到少輔院時陷入人生低潮,半年來慢慢接受事實,他坦言剛開始看到課程內容「根本不想參加」,但在師長積極鼓勵下,引起興趣,如今樂在其中。
小黑的父母與姐姐昨也受邀親自體驗小黑的「技術」,姐姐驚呼:「出乎意料之外!」認為跟外面按摩師不分軒輊。父親更是內心激盪不已,感動原本年輕氣盛的兒子,竟會幫他按摩紓壓,他全程閉眼享受,事後直讚:「最棒的父親節禮物!」
少輔院長林志雄說,感化少年終究要回到社會,透過進入門檻較低的足體紓壓課程,學會一技之長,也學會與他人相處,將有助他們回到社會。學童下田插秧 體會粒粒皆辛苦
中時電子報作者黎薇╱苗栗報導 | 中時電子報 – 2015年8月4日 上午5:50
小小農夫青少年水稻生產體驗,3日邀請信義國小200多名學童一起彎腰插秧,體驗早期農夫插秧的辛苦。(黎薇攝)
小小農夫青少年水稻生產體驗,3日邀請信義國小200多名學童一起彎腰插秧,體驗早期農夫插秧的辛苦。(黎薇攝)
中國時報【黎薇╱苗栗報導】
農糧署北區分署在各縣市推動深度米食推廣教育,頭份鎮農會結合鎮內信義國小學童辦理種稻體驗,3日上午縣長徐耀昌和學童一起挽起衣袖、捲起褲管,下田插秧,體驗早期農人的辛勞,也體會粒粒皆辛苦的真諦。
近年來國人飲食追求西式速食,白米消費量逐年下降,為讓學童從小養成以米飯為主食的習慣,農糧署北區分署與各縣市合作辦理種稻體驗、稻田彩繪、米食教作、稻草編織等稻米文化活動。
頭份鎮農會與信義國小合作,從6月將水稻生長過程融入教學,讓學生透過親自播種、育苗、插秧、施肥、收割、碾米等歷程,除知識學習,也體驗農民辛勤。
插秧前依傳統習俗進行開工祈福儀式,在田間擺設牲果,祈求風調雨順、五穀豐收,200多名學童在農會人員指導下,依深耕淺種方式,把1個月前播育的秧苗,小心翼翼地植入水田。
不少學童首次插秧,光腳踩入農田時,不禁抱怨「泥巴軟軟的,好難走!」小三生吳克謙興奮的說,第1次手工插秧很好玩,但一直彎著腰插秧很辛苦,沒幾分鐘就腰酸了。
農會家政班媽媽同時也在場邊準備漉湯粢等客家米食,重現早期農夫在田間吃點心充飢的滋味。頭份鎮農會總幹事陳貴生表示,藉由體驗傳統種稻的過程,期盼讓學童懂得惜福感恩,養成吃米飯的習慣,增加國內糧食自給率。